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最新录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高延时分辨低抖动同步时序信号产生技术
王深圳, 王超, 苏东, 党钊, 张雄军, 陈文棋, 陈骥
当前状态: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294
[摘要](0) [HTML全文](0) [PDF 3150KB](0)
摘要:
针对大型激光装置中广空间分布的甚多路高精度(一是长时间时间抖动小于5 ps,二是时间延迟微步进分辨率小于15 ps)同步触发信号的需求,设计了一种“数据流编解码光传输+高速串行收发器粗延时+宽带微带线微步进延时”的同步时序产生方案。通过数据流编解码光传输架构实现了广空间范围内时序的对齐;高速串行收发器粗延时和微带线微步进延时技术解决了同步触发信号低时间抖动和高延迟分辨的问题。通过对系统的时序逻辑和电路板的关键线路进行仿真,完成了整个系统的设计与研制,并开展了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实现广空间范围内的同步时序信号产生,同步触发信号的时间抖动精度优于3.76 ps(均方根值,8 h),39.6 ps(峰峰值,8 h),时间延迟分辨率优于15 ps;若应用于小空间范围,同步触发信号的时间精度可优于1.27 ps(均方根值,8 h),12.4 ps(峰峰值,8 h)。
CSNS加速器一键开关机程序设计和实现
李明涛, 张玉亮, 袁月, 吴煊, 薛康佳, 王林, 何泳成, 朱鹏
当前状态:  doi: 10.11884/HPLPB202335.230014
[摘要](8) [HTML全文](5) [PDF 837KB](0)
摘要:
中国散裂中子源加速器上有几百套电源和高频设备。每次开关机过程都要通过操作二十多个控制界面来完成这几百台设备的开关机流程,过程繁琐,耗时较多,容易出错且很难发现。为了简化开关机流程和避免人为错误发生,开发了一套一键开关机程序。该程序将分散于二十多个界面的所有硬件设备开关机操作集成到一个界面中,同时将每个硬件开关机流程抽象为单独线程,界面上一键操作,使用多线程并发完成所有设备的开关机操作。该程序实现了运行模式状态的一键存储和恢复,能够一键完成整个加速器的开关机流程,将原来耗时40 min的开关机流程压缩到约2 min完成,提升了操作效率,很好地满足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加速器运行需求。该程序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以在其它装置推广应用。
雷达装备二阶互调伪信号干扰效应预测模型
赵宏泽, 魏光辉, 杜雪, 潘晓东, 吕旭旭
当前状态:  doi: 10.11884/HPLPB202335.230089
[摘要](9) [HTML全文](5) [PDF 3015KB](1)
摘要:
为掌握雷达装备的抗电磁干扰性能,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电磁环境效应测试与评估,为雷达应用及电磁防护加固提供技术支撑。从二阶互调电磁辐射伪信号干扰效应机理出发,引入效应指数的概念将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的多变量问题用单一变量表征,实现了雷达装备复杂电磁环境伪信号干扰效应的定量表征,建立了二阶互调伪信号干扰效应评估模型。以某型扫频连续波测距雷达为研究对象,针对受试雷达在试验中出现的二阶互调伪信号干扰现象,给出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提出雷达装备二阶互调伪信号干扰效应预测评估方法。通过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无论是改变伪信号敏感电平,还是在大辐射频偏、大互调频差范围内改变双频电磁辐射组合,采用普适性二阶互调伪信号干扰效应模型对受试雷达进行二阶互调伪信号干扰效应评估,评估误差均在2.5 dB以内,依据效应预测方法能够客观评估雷达装备二阶互调伪信号干扰。
激光辐照下蜂窝夹芯复合材料结构传热及热烧蚀分析
殷乾峰, 张永强, 张黎, 陈加政, 张家雷
当前状态:  doi: 10.11884/HPLPB202335.230044
[摘要](8) [HTML全文](5) [PDF 11900KB](0)
摘要:
结合蜂窝结构传热机制与复合材料烧蚀机制,研究了蜂窝夹芯复合材料结构在激光辐照条件下的热响应。针对典型蜂窝单元,建立了细观导热及烧蚀理论模型。基于有限元软件热分析模块和二次开发程序构建了蜂窝夹芯结构的高温传热数值模型,考虑了热物性参数的非线性变化、树脂热解和纤维烧蚀过程。采用连续激光作为加载热源,设计并开展了大气环境中蜂窝结构的热烧蚀实验,获得了蜂窝结构的动态烧蚀特征。结果表明,蜂窝夹芯复合材料结构在激光功率密度为102 W/cm2量级时具有良好的抗烧蚀能力,数值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激光加载蜂窝结构过程中的烧蚀温度和树脂、纤维的烧蚀情况,并获得较为真实的烧蚀形貌。
精密时序闭环监控同步技术
曾静伊, 王超, 王深圳, 党钊, 张雄军, 陈文棋, 陈骥, 苏东
当前状态: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248
[摘要](9) [HTML全文](6) [PDF 13480KB](0)
摘要:
研制了一种具有同步时序闭环监控的精密同步机,该同步机输出光同步信号,采用单光纤反馈光模块传输同步信号、基于内插法的时间间隔测量方法,能高精度测量反馈的光同步信号与基准信号的时间差,实现了光同步信号的时序闭环监控,达到的技术指标为同步时序闭环监控误差小于等于250 ps。采用本精密时序闭环监控同步技术一方面可以保证同步信号可靠的送达触发对象,另一方面根据测得的时间差值与设定的时序延时值进行比较,可以获得同步信号经过光传输的固有延时量,从而可以实现精密时序的精确配置要求。
激光驱动尾波场加速电子诱导光核嬗变
王岩成, 曹宗威, 孙向阳, 罗文
当前状态:  doi: 10.11884/HPLPB202335.230079
[摘要](10) [HTML全文](3) [PDF 6417KB](2)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尾波场加速电子诱导光核嬗变的优化方案并开展了135Cs光核嬗变的数值模拟研究。蒙特卡罗模拟研究发现随着电子能量的增加,嬗变产额逐渐趋于饱和,单位能量电子的嬗变效率在40 MeV附近时存在峰值,半高处能量为20、120 MeV。为了提升半高处能量内的电子电量从而优化嬗变产额,使用粒子模拟程序研究了超短超强激光在气体等离子体中的传输过程。研究结果发现,随着等离子体密度的降低,尾波场加速的电子能量逐渐升高,但是电荷量逐渐减少,并且圆偏振激光加速的电子能量和电荷量均优于线偏振激光。通过调整等离子体密度和激光偏振,发现在圆偏振激光和特定等离子体密度条件下,存在嬗变产额的最优值。利用电导率等效方法对345 GHz折叠波导行波管中的电磁信号的传输损耗进行了仿真研究,考察了流通管孔径、加工粗糙度等对冷腔传输损耗的影响,流通管孔径较大或加工粗糙度较大都会导致电磁信号传输衰减严重。还模拟分析了热腔中电磁信号衰减对慢波结构净增益、带宽、最佳周期数等器件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电磁信号衰减会使得增益下降和带宽降低。
基于红外和可见光视频的光学元件故障诊断方法
胡争争, 马留洋, 胡豪
当前状态:  doi: 10.11884/HPLPB202335.230040
[摘要](21) [HTML全文](21) [PDF 1268KB](0)
摘要:
光学元件的健康状态是激光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如何在激光系统工作状态下实现光学元件的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定位是该专业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红外和可见光视频信息的光学元件故障诊断方法。首先,使用长波红外相机和可见光相机采集光学元件工作过程中的视频信息;然后,对采集的视频信息使用异常点检测算法进行处理;最后,结合光学元件温升特性对光学元件进行故障诊断及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算法情况下,该方法相较于单独使用红外视频进行故障诊断的方法在故障诊断准确率、虚警率和漏警率3个指标上分别提升9.70%、3.60%和6.10%;该方法相较于单独使用可见光视频进行故障诊断的方法在故障诊断准确率、虚警率和漏警率3个指标上分别提升18.00%、16.00%和2.00%。
冷链食品包装箱表面消毒灭菌小型电子帘加速器的研制
李中平, 杨敏, 宗阳, 曹树春, 申晓康, 韩芳兵, 张科武
当前状态: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303
[摘要](26) [HTML全文](13) [PDF 17259KB](0)
摘要:
根据需求,研制了冷链食品包装箱表面辐照消毒灭菌成套装置,重点针对装置的核心部件小型电子帘加速器进行设计和调试,应用E-gun电子束轨迹跟踪程序对加速器的束流光学进行了计算,合理设计了栅极和聚焦极形状,获得了对束流包络的理想控制,应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ST进行高压结构优化,使电子帘阴极表面高压区电场分布均匀,降低了打火几率。对电子帘加速器进行了整机调试,针对调试中出现的高压打火现象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结构优化设计方案,使得最终调试主要技术参数达到了140 keV/20 mA,束流不均匀度小于±10%。通过了连续8 h稳定性运行测试,达到了工业加速器辐照应用标准。
紫外氟磷玻璃的高能激光损伤研究进展
李生武, 万瑞, 马园, 曹欣, 高飞, 王鹏飞
当前状态: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404
[摘要](26) [HTML全文](15) [PDF 6135KB](1)
摘要:
激光驱动惯性约束聚变(ICF),因有望解决全球能源危机问题而备受瞩目。然而,熔石英作为ICF装置终端光学组件中一类重要的功能性紫外元件,其高能激光诱导损伤问题成为限制ICF装置输出能量向更高更强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ICF装置负载能力继续提升对新型高抗强激光损伤紫外元件提出重大应用需求。综述了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研制的紫外氟磷玻璃在高能紫外激光损伤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现存的实际问题,最后对高抗损伤紫外氟磷玻璃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Ka波段回旋行波管高效率输入耦合器设计
何友辉, 胡鹏, 陈洪斌
当前状态: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287
[摘要](25) [HTML全文](16) [PDF 18057KB](6)
摘要:
为了实现Ka波段回旋行波管高纯度TE01模式输入,通过在输出口添加滤波结构,对二级功分TE01输入耦合器进行改进,改进后杂散模式传输效率由平均7%下降至2%。该结构主体为一个级联的两级Y型功分网络,能高效的实现矩形波导TE10模式到圆波导TE01模式的转换。在基于传输线理论对功分网络的传输性能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三维电磁仿真软件进行多次优化迭代,最终得到了一个在31 GHz附近模式转换效率大于99%的宽带TE01输入耦合器, 该输入耦合器具有5 GHz的−0.1 dB插入损耗带宽,同时有效频带内的平均模式转换效率高达98.6%,模式纯度在99%以上并且回波损耗小于−15 dB。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对该器件进行了背靠背冷测实验,结果表明,其带内衰减约为0.5 dB左右,与仿真计算结果偏差较小,符合工程实际需求。
集装箱CT检查系统二维防散射滤线栅作用分析
邹伟, 朱国平, 凌云龙, 宗春光, 刘必成, 易茜, 张一鸣, 邓艳丽, 李君利
当前状态: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421
[摘要](39) [HTML全文](17) [PDF 5326KB](5)
摘要:
基于辐射成像系统蒙卡模拟软件NucRPD,对一款以9 MeV加速器作为辐射源的集装箱CT检查系统进行全系统蒙卡模拟,并使用目标晶体笔标记法、散射部件标记法与断层图像计算法三种方法综合分析了位于探测器晶体前方的二维防散射滤线栅对散射X射线的压低作用。计算结果表明此款集装箱CT检查系统中二维防散射滤线栅对于降低散射X射线的作用有限,后续在工程应用中无需使用二维防散射滤线栅,这将极大降低后端集装箱CT检查系统探测器与旋转机架等部件的机械设计难度与工程实现成本。
等离子体鞘套低频通信电磁波透射率与辐照微波场强关系仿真研究
陈煜青, 王蕾, 赵立山, 贺军涛
当前状态: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361
[摘要](27) [HTML全文](15) [PDF 5563KB](3)
摘要:
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期间,由于表面激波的影响,飞行器表面会生成等离子体鞘套。等离子体鞘套会吸收、反射和散射电磁波,导致通信信号发生衰减甚至中断,从而形成“黑障”问题。理论上来说,等离子体鞘套与微波的相互作用随微波电场幅值的变化呈现非线性,所以可能存在一个合适的电场幅值和辐照时间区间,使等离子体鞘套的电磁波透射率上升。针对这种可能性,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飞行器表面等离子体鞘套流场与电磁场进行二维耦合仿真,得到微波照射后等离子体鞘套透射率的改变情况。分别使用电场幅值为5×104、1×105、2.5×105、5×105 V·m−1的微波对等离子体鞘套进行30 ns的辐照,在辐照后等离子体鞘套对1.2 GHz和1.6 GHz的电磁波的最大透射率提升,为解决“黑障”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大型激光装置脉冲波形调控技术
黄小霞, 赵博望, 郭怀文, 周维, 张波, 田小程, 张崑
当前状态: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320
[摘要](24) [HTML全文](15) [PDF 1149KB](1)
摘要:
精密高效的脉冲波形调控是大型激光装置满足惯性约束聚变实验需求的重要技术之一。脉冲波形生成原理是通过编辑任意波形发生器中每个子脉冲的电压值,经电光调制器转换为光脉冲强度形成任意形状的激光脉冲轮廓。在电光转换过程中,各子束响应过程并非线性且子束间存在个性差异。为实现此条件下的精密高效的脉冲波形调控,制定并开发了基于闭环迭代思路的激光脉冲波形快速调控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可在10 min内实现任意脉冲波形整形,并具备23:1高对比度脉冲波形调控能力,调控精度均优于10% rms,满足常规物理实验运行条件下对激光参数调控的精度和效率需求。
基于低秩约束和全变分正则化的CUP-VISAR压缩图像重构算法
郑铠涛, 李海艳, 甘华权, 黄运保, 理玉龙, 景龙飞, 关赞洋, 黄庆鑫, 余远平
当前状态:  doi: 10.11884/HPLPB202335.230011
[摘要](39) [HTML全文](22) [PDF 11288KB](2)
摘要:
针对基于超快压缩成像(CUP)与二维任意反射面速度干涉仪(VISAR)获得的压缩图像重构冲击波二维条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低秩约束和全变分正则化的压缩图像重构算法。该算法利用条纹图像空间结构的相似性以及平滑性,将重构问题转化为核范数最小化和全变分正则化的优化问题,利用即插即用的交替方向乘子法将优化问题分裂为多个子问题求解,实现了CUP-VISAR压缩图像的精准重构。仿真结果表明,在大噪声的条件下,重构图像的峰值信噪比提高了8.45 dB,结构相似性提高了8.52%,重构效果优于主流重构算法。进一步设计实际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冲击波条纹的最大速度相对误差从13.5%降低到3.46%,减少了近10%,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基于神经网络的消色差旋转双棱镜反向解算
罗昊鑫, 姚宇翔, 潘文武, 游安清
当前状态: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332
[摘要](77) [HTML全文](34) [PDF 7366KB](5)
摘要:
为了实现基于双棱镜的光电跟踪平台,需要根据光束指向精确求解两棱镜转角。基于非近轴光线追迹法与二步法,利用神经网络拟合了消色差旋转双棱镜角度差值与偏转角之间的关系,并在求解方位角与消色差旋转双棱镜两组棱镜转角的时候,将其中的非线性关系与线性关系分开,利用神经网络对其中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拟合,最终得到了消色差旋转双棱镜转角与出射光束指向的数值关系。实验表明,在仅用3层神经网络共20个神经元的条件下,得到的两棱镜旋转角度反向解算值达到了 \begin{document}$ {10}^{-4} $\end{document} \begin{document}$ ° $\end{document}量级。
预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显示方式:
封面目录
《强激光与粒子束》2023年35卷第6期封面目录
《强》刊编辑部
[PDF 7008KB](8)
光学元件激光损伤
高功率固体激光装置负载问题研究进展
郑万国, 田野, 韩伟, 柴向旭, 邓学伟, 刘太祥, 廖威
2023, 35: 061001.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402
[摘要](164) [HTML全文](70) [PDF 10585KB](47)
摘要:

高功率固体激光装置的负载问题是制约装置建设与运行的瓶颈问题。在高通量紫外纳秒激光辐照下,熔石英后表面的损伤不断产生和增长,严重限制了装置的负载能力。在提升熔石英抗损伤性能的基础上修复既有损伤,循环使用光学元件,是现阶段提升装置负载能力的主要手段。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在熔石英损伤的规律与机制、光学元件循环处理的支撑技术以及提升负载能力的新材料与新技术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

纳秒激光诱导光学元件后表面损伤过程中的爆炸流场及喷溅行为
远航, 梁凌熙, 李宇芯, 淡自强, 朱成禹
2023, 35: 061002.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395
[摘要](81) [HTML全文](29) [PDF 20711KB](9)
摘要:
紫外光学元件损伤动力学的研究是关联物质微观结构演化与光学元件宏观性质变化的重要纽带。在光学元件后表面损伤坑形成的过程中,激光能量沉积导致材料爆炸形成高温高压物质突破表面,并伴随形成爆炸流场和喷溅射流。爆炸流场与初始起爆强度具有强关联性,对爆炸流场及喷溅行为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分析损伤初期的材料状态变化和响应机制,是损伤动力学研究的必需环节。基于多种时间分辨成像技术,捕获了损伤发展前期的材料电离和气化响应演化行为,分析了材料损伤起爆后气化电离等过程的弛豫时间,并确定各个行为转化的关键时间节点,描述了损伤区域能量快速释放的物理过程。
第一性原理研究Fe及其团簇缺陷对KDP和ADP晶体激光损伤的影响
隋婷婷, 魏列宁, 徐明霞, 许心光, 孙洵, 巨新
2023, 35: 061003.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397
[摘要](76) [HTML全文](27) [PDF 4376KB](4)
摘要:
由于金属杂质离子对晶体损伤性质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受实验条件限制,Fe及其团簇缺陷对晶体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采用第一性原理的方法,对磷酸二氢钾(KDP)和磷酸二氢铵(ADP)晶体中的Fe及其团簇缺陷进行模拟研究,确定其对晶体结构及光学性质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Fe进入KDP和ADP晶体中主要以取代P原子形成FeO4基团最稳定,且其稳定形式以Fe3+为主。磁性状态研究发现磁性条件对晶体的结构和能量影响不大,Fe对晶体的损伤主要通过引起200~300 nm范围明显的光学吸收影响损伤阈值。Fe进入晶体中形成团簇缺陷可通过电荷补偿与O空位(VO)复合,几乎不会与OH空位(VOH)复合,团簇缺陷以Fe对晶体结构和性质的影响为主。
激光系统用密封圈除气对真空光学元件性能影响
牛龙飞, 尤辉, 吕海兵, 蒋一岚, 周国瑞, 李昌朋, 黄林, 黄进, 苗心向, 姚彩珍, 蒋晓东
2023, 35: 061004.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390
[摘要](93) [HTML全文](36) [PDF 941KB](17)
摘要:
光学真空系统内的非金属材料出气会产生分子态污染,导致光学元件的透过率降低,进而会加剧激光诱导损伤,降低高功率激光装置的负载能力。提出对通光环境内的密封材料进行优选,开展热真空烘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氟橡胶246出气量较小,温度对材料除气效果影响较大,且密封圈经过真空烘烤除气对光学特性影响较低,与密封圈不进行真空烘烤处理相比,紫外段平均透过率变化减少1个数量级,平均损伤密度降低了56%。该技术可应用于高功率激光装置精密洁净领域和其他精密光学洁净系统。
大科学装置运维
大口径片状放大器片箱腔内气体吹扫过程模拟
强永发, 吴文龙, 刘建国, 王振国, 陈林, 林东晖, 傅学军, 蒋学君, 刘勇, 王琳, 姚轲
2023, 35: 062001.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354
[摘要](107) [HTML全文](69) [PDF 19182KB](4)
摘要:
为更快速地置换片状放大器片箱内部的气体、带走片箱内部因氙灯辐照产生的μm级气溶胶颗粒,以延长钕玻璃增益介质使用寿命,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片箱隔板气体流道设计并对其吹扫效果进行对比。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手段和分散相模型,求解了片箱腔内的吹扫流场并模拟了微米级粒子污染物的吹扫过程。片箱隔板采用开孔设计,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不同开孔孔径和排列方式的片箱吹扫效果差异明显。当开孔孔径为ϕ14 mm、且上下隔板都采用整齐排列的圆形通孔时,片箱内的气体压力损失更小(424.3 Pa)且吹扫达到百级的时间更短(205 s)。最后片箱吹扫实验显示了采用该结构的片箱其腔内吹扫达到百级的时间为2~3 min。
400 mm口径4×2组合式片状放大器在线洁净度实验研究
吴文龙, 刘勇, 强永发, 王振国, 熊迁, 李珂, 刘建国, 王琳, 林东晖, 陈林, 苗心向, 姚轲
2023, 35: 062002.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358
[摘要](86) [HTML全文](37) [PDF 2093KB](5)
摘要:
在氙灯放电泵浦过程中, 片状放大器片腔内材料在高强度氙灯光辐照下, 存在显著的热解过程, 产生大量的μm级悬浮粒子。针对放大器在线洁净度控制,采取了包括选用有利于洁净控制的材料、消除盲孔与焊缝、深度酸洗刻蚀、高压喷淋清洗和最终的光照清洗等系列有效措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00发次光照清洗,片腔内气溶胶颗粒处于300~1000之间,接近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洁净水平;发次运行完成后,利用约0.4 m/s的氮氧混合气体对放大器腔体进行吹扫,气溶胶颗粒在2 min内可恢复至0值。
等离子体电极普克尔盒性能提升研究
吴振海, 龙蛟, 李珂, 田晓琳, 熊迁, 张君, 胡东霞
2023, 35: 062003.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255
[摘要](79) [HTML全文](39) [PDF 3146KB](9)
摘要:
等离子体电极普克尔盒被广泛应用于大型激光驱动器中,用于抑制自激振荡、实现多程放大控制和反激光隔离,普克尔盒内的放电电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与腔内残余O2发生反应出现退化现象,导致稳定性下降,寿命降低。为此,提出了封离型等离子体电极普克尔盒,其放电腔内的Ne气浓度可达99.9%,漏率小于1.0×10−10 Pa m3∙s−1,理论使用年限大于40年。实验表明,封离型等离子体电极普克尔盒在工作20万发次后,其放电电极依然光亮如新,时间抖动仍稳定在6.4 ns附近,稳定性有了大幅提升。
高功率微波技术
实装灼热桥丝式电火工品电磁辐射敏感度测试方法评述
吕旭旭, 魏光辉
2023, 35: 063001.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346
[摘要](115) [HTML全文](49) [PDF 2121KB](13)
摘要:

从实装灼热桥丝式电火工品的电磁辐射安全性评估技术角度出发,评述了近年来灼热桥丝式电火工品电磁辐射安全性的几种测试评估方法,并指出了未来应重点研究的方向。研究指出采用高精度、快响应的光纤测温装置监测灼热桥丝式电火工品在外部强场辐照下的温升响应,通过外推确定受试电火工品的发火感度,从而对灼热桥丝式电火工品的电磁辐射安全性进行评估是突破现有评估技术瓶颈的有效措施;应进一步研究解决脉冲条件下由于灼热桥丝式电火工品桥丝响应时间远小于光纤测温装置响应时间导致的无法精确测温问题,以满足实装灼热桥丝式电火工品电磁辐射安全性评估的实际需求。

高功率宽频比C/X双频反射阵列天线设计
陈瑞, 李相强, 张健穹, 王庆峰
2023, 35: 063002.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420
[摘要](177) [HTML全文](57) [PDF 2727KB](20)
摘要:
为了满足高功率微波系统对宽频比双频辐射天线的研究需求,提出了一种可工作在C/X双频段的高功率圆极化反射阵列天线。天线单元采用介质埋藏的贴片单元形式,贴片部分由外圈的椭圆环贴片嵌套内圈的椭圆贴片组成,分别实现低频(C波段)和高频(X波段)的辐射。这种嵌套式的单元形式使得天线可以实现较宽的频比,同时由于单元采用无突变结构且单元被埋藏在介质中避免了三相点的出现,从而具有较高的功率容量。高低频段的两种贴片都采用绕轴旋转的方式来调节反射相位,可以在反射损耗较小的基础上满足360°的反射相位调节。基于以上双频辐射单元设计了一个口径尺寸为400 mm×400 mm的20×20矩形栅格排布反射阵列天线,设计结果表明天线在4.3 GHz下的增益为22.2 dBi,口径效率为40.2%,常压空气中的功率容量为10.4 MW;在10.4 GHz下的增益为29.9 dBi,口径效率为40.5%,常压空气中的功率容量为12.2 MW。该天线高低工作频率的频比达到2.4,且具有高效率和高功率容量的特点。
各向异性介质中电偶极子的太赫兹辐射特性
李应乐, 王明军
2023, 35: 063003.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331
[摘要](65) [HTML全文](53) [PDF 2821KB](13)
摘要:
研究了THz波段强降雨环境下电磁源的辐射特性。基于通用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和解析分析,提出了各向异性介质中的洛仑兹规范,得到了矢量势的非齐次波动方程及矢量势的精确表达式,并证明了它们的有效性。获得了各向异性介质中电偶极子的辐射场,将各向异性介质退化为各向同性时,得到的辐射场与已有资料中的辐射场一致。基于石膏晶体和强降雨介质的各向异性参数,对电偶极子的辐射特性进行了物理模拟和分析,结果发现:介质的各向异性对其中电磁源辐射有着显著的影响,强降雨中电磁源的辐射具有较弱的各向异性。
粒子束及加速器技术
HIAF-BRing快循环全储能脉冲电源高低压切换控制及其切换点平滑算法
李源, 吴凤军, 黄玉珍, 王晓俊, 谭玉莲, 张华剑, 朱芳芳, 李雨航, 王洁, 郭世鼎, 石峰, 燕宏斌, 高大庆
2023, 35: 064001.   doi: 10.11884/HPLPB202335.230037
[摘要](142) [HTML全文](35) [PDF 12904KB](26)
摘要:
应用于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增强环(HIAF-BRing)的快循环全储能脉冲电源需要在极宽的输出电压范围内保持极高的控制精度,为此电源采用了高压功率单元和低压功率单元串联的拓扑方式,在低压段采用低压功率单元,电压升高之后切换到高压功率单元,通过高低压切换控制来实现电流全阶段的高精度输出。但是在样机实测中发现存在切换点的振荡问题,导致切换点处的输出电流绝对误差无法满足指标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切换点平滑控制算法来平滑处理切换点占空比,给出了仿真结果,并且在HIAF-BRing快循环全储能脉冲电源样机上面实际验证了高低压切换控制方法及其切换点平滑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100 A注入平台的输出电流绝对误差由±500 mA降至±50 mA,100 A注入平台的切换点处输出电流绝对误差由±1.16 A降至±120 mA,100 A注入平台输出精度较低的问题得以解决。
重离子治癌装置治疗室与其机器人坐标系的统一
高永维, 陈文军, 姚俊杰, 朱新龙, 赵宁, 张旭东, 张文峰, 鞠鹏
2023, 35: 064002.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313
[摘要](72) [HTML全文](35) [PDF 4891KB](6)
摘要:
治疗室与其机器人是重离子治疗装置(HIMM)精准治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升重离子放疗过程中患者摆位的精度和效率,研究一种使用激光跟踪仪和其配套软件SA将运载治疗床的机器人基座坐标系与治疗室坐标系统一的方法,通过图形拟合的方法确定了标定点在法兰盘坐标系中的坐标;通过数学模型的搭建完成了机器人法兰盘坐标系和基座标系之间的坐标变换;利用SA软件中最佳拟合算法求出了治疗室坐标系与机器人坐标系之间的变换矩阵,完成了坐标系的统一。在HIMM中的实际应用表明,坐标系的统一方法的使用不但简化了标定点在法兰盘中心坐标系中坐标的标定,简化了法兰盘中心坐标系和基座标系转换的计算过程,而且标定精度良好、效率更高,更加符合重离子精准治疗系统及其他工业应用。
脉冲功率技术
带载丝电爆炸提高沉积能量的研究
白洋伟, 张爱华, 段靖邦, 王琦, 朱亮
2023, 35: 065001.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413
[摘要](96) [HTML全文](43) [PDF 2189KB](7)
摘要:
在丝电爆过程中,金属丝的沉积能量是决定爆炸效果的关键参数。在研发连续送丝电爆装置的基础上,提出带载丝电爆炸提高金属丝沉积能量的方法。根据金属丝在电爆过程中的相变理论及旁路并联电阻的非线性时变性,建立了金属丝负载的电阻-能量分段模型。使用带载丝和裸丝分别开展电爆炸实验,同步采集丝电爆过程中的放电波形并分析计算,探究带载丝电爆炸相关机理以及沉积能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电爆炸前期,由于载丝带具有绝缘性,其旁路并联电阻大于裸丝,从而使得带载丝电阻大于裸丝;随着欧姆加热的进行,带载丝中液态金属沿轴向由两端向中间聚集,加快了电爆炸相变过程,等效电阻减小,延缓了沿面击穿过程,从而获得更多的能量。
一级Marx压缩的高稳定纳秒脉冲电源的设计
姚学玲, 焦梓家, 孙晋茹, 谌贝, 陈景亮
2023, 35: 065002.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362
[摘要](76) [HTML全文](33) [PDF 3334KB](16)
摘要:
针对目前缺乏标准纳秒高压脉冲电源的现状,开展高稳定性纳秒高压脉冲电源回路分析、结构设计及性能测试研究。通过建立纳秒脉冲发生器等效电路模型,仿真计算获得5级初级脉冲发生电路参数,以及一级压缩陡化间隙对纳秒脉冲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纳秒高压脉冲电源结构设计及低抖动电晕稳定开关特性研究,建立高稳定输出的纳秒脉冲电源系统。研制纳秒电阻分压器,建立基于ns及µs量级传递校准测试相结合的刻度因数标定方法,准确获得纳秒电阻分压器的刻度因数。脉冲电源输出特性测试结果表明:纳秒脉冲电源系统可以输出上升时间2.3 ns±0.5 ns、幅值范围10~60 kV的指数纳秒脉冲;输出脉冲电压在全幅值范围内的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1.5%。
较高场畸变系数的大电流三电极气体开关
税荣杰, 陈学秒, 王桂吉, 吴刚, 胥超, 罗斌强
2023, 35: 065003.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349
[摘要](103) [HTML全文](50) [PDF 8075KB](11)
摘要:
气体开关作为脉冲功率装置的关键部件,其自击穿概率以及触发放电延时抖动对整个脉冲功率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降低开关工作系数有利于提高开关稳定性,但延时抖动会随之增大。针对用于磁驱动实验的10 MA级大电流装置应用需求,设计了一种具有较高场畸变系数、能在较低工作系数条件下稳定工作的三电极气体开关,并开展了该开关的性能研究。模拟与实验结果表明:在触发电压与充电电压相当的条件下,开关的场畸变系数接近4,开关工作系数高于60%时,开关具有较低的延时抖动,抖动均方根小于3 ns。结合该开关设计了一个两级Marx储能模块,充电电压±50 kV条件下短路放电,模块回路放电电流峰值达到150 kA、周期2 μs。上千次放电实验后,开关电极表面未发生明显烧蚀,工作正常。工作系数68.5%时,共计4 000发实验中未出现自放电现象,自击穿概率低于2.5×10−4。上述结果表明该开关可满足300~400只开关同时工作的大电流装置需求。
10 GW甘油介质双螺旋Blumlein脉冲形成线
耿玖源, 杨建华, 舒挺, 程新兵, 陈绒
2023, 35: 065004.   doi: 10.11884/HPLPB202335.230005
[摘要](320) [HTML全文](130) [PDF 29816KB](79)
摘要:
为实现脉冲驱动源的高储能密度和紧凑化,研制了一种以甘油为储能介质,具有中筒螺旋和内筒螺旋的高功率双螺旋Blumlein脉冲形成线(BPFL)。首先,综合绝缘稳定性和储能密度考虑,分别计算BPFL的外线和内线尺寸。利用增加中筒和内筒螺旋的方式增加输出脉宽和形成线阻抗,实现BPFL的紧凑化设计。其次,利用场路协同仿真软件计算形成线内的瞬态场位形变化,结合瞬态场分布分析电压波在形成线内的传输过程,给出外线和内线传输时延的仿真结果。在此基础上,对中筒螺旋匝数、内筒螺旋匝数,以及开关电感等影响输出波形质量的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根据仿真优化结果搭建基于双螺旋BPFL的10 GW实验平台。利用脉冲变压器对BPFL充电600 kV,在10 Hz重频条件下运行10 s,于50 Ω负载上产生峰值电压712 kV、半高宽136 ns的准方波脉冲,单脉冲能量与BPFL体积比达到10.8 kJ/m3,脉冲平顶峰峰值抖动为3.8%,与仿真结果吻合度较高。
压缩等离子体流脉冲能量密度修正方法
屈苗, 颜莎
2023, 35: 065005.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182
[摘要](95) [HTML全文](49) [PDF 3990KB](23)
摘要:
介绍了压缩等离子体流能量密度诊断存在的问题,基于能量的耗散走向分析及热传导计算模型,针对汽化过程对诊断带来的误差,给出了一种基于测量的质量损失,通过表面退行的有限元计算反推损失相同质量所需输入能量的能量密度修正方法,并对能量密度修正进行了评估,通过此方法得到的修正能量密度与实验结果相吻合,但要获得更准确的能量密度,还需针对屏蔽等离子体、反冲应力波等因素进行能量密度修正,或开发出更准确的能量密度诊断方法。
TT-1托卡马克装置垂直场电源大功率脉冲电感的研制
范文迪, 管锐, 张健, 黄懿赟
2023, 35: 065006.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393
[摘要](97) [HTML全文](38) [PDF 20439KB](12)
摘要:
为满足等离子体放电需求,垂直场电源需串联脉冲电感来改变输出电流参数。针对TT-1装置垂直场电源对输出电流的要求,对脉冲电感进行了设计与研制。根据电感的运行工况及参数,通过感应系数法和累积温升法进行详细的数学分析和结构设计。基于理论设计,建立Ansys仿真模型对电感进行了磁场及温升的研究。最后完成电感的研制,根据电桥测量和实验波形,实际电感参数与理论分析高度吻合,并对电感进行大电流条件下的疲劳实验和温升实验,验证理论设计的可靠性。
核科学与工程
EAST鱼尾偏滤器磁体线圈电源的研制
周宇, 王禹晨, 黄懿赟, 郭斐, 孙浩章
2023, 35: 066001.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329
[摘要](83) [HTML全文](38) [PDF 6440KB](3)
摘要:
为了满足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对正弦电流精度和变频调幅稳定输出的要求,提出了LC串联谐振理论与高频PWM调制技术相结合的设计思想。研制了一种多频点(10~3800 Hz)、电流高达8000 A的正弦波电源。FTD电源采用直流开关电源技术、SPWM调制技术和LC串联谐振理论。输出电流工作点包括10 Hz@8000 A、20 Hz@6000 A、30~110 Hz@5000 A和1.3~3.8 kHz@2400 A。采用电流反馈和频率反馈控制策略,输出电流精度可达5%。测试结果表明,FTD电源能够满足系统要求,实现了对偏滤器偏转磁场的强度和频率的调节,为偏滤器靶板的粒子热沉积效果的对比实验提供了支持。
基于200 kV/15 A逆变型直流高压电源的控制策略
何开心, 李青, 夏于洋, 张锦涛
2023, 35: 066002.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355
[摘要](59) [HTML全文](28) [PDF 1131KB](6)
摘要:
针对传统三相三电平逆变器在较小占空比模式下输出电压纹波较大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双重控制策略。该策略通过控制直流母线电压大小与逆变器的占空比,从而实现对输出直流电压较大范围内的可控调整。建立200 kV/15 A的逆变型直流高压电源MATLAB/Simulink系统仿真模型,采用上述控制策略,实现了输出电压分别为200 kV和20 kV时,纹波均小于±1%,验证了新型控制策略在输出电压宽范围情况下,输出电压纹波能够满足负载要求。
前沿技术与交叉科学
基于谱图分解的宽带通信信号智能检测算法
易冬, 马瑞鹏, 胡涛, 成凯鑫, 吴迪, 田志富, 王艳云
2023, 35: 069001.   doi: 10.11884/HPLPB202335.230024
[摘要](114) [HTML全文](44) [PDF 4601KB](17)
摘要:
对于宽带通信信号检测问题,针对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信号检测算法不适应于处理大带宽和大时宽的宽带信号以及对信号时频参数估计存在的固有偏差问题,提出基于谱图分解的宽带通信信号智能检测算法,完成对大带宽接收信号中窄带信号的高效准确检测。首先将由宽带信号转化而来的灰度时频谱图通过谱图分解得到适合于目标检测网络输入大小的子谱图,然后使用改进的无锚框YOLOx目标检测算法对子谱图中的窄带信号进行检测,最后将子谱图的信号检测结果融合得到窄带信号的时频参数等检测结果。经过实验测试得出,该算法能够适应复杂的噪声环境,与其他深度学习算法和传统算法相比,具有较高的信号检测概率,较低的虚警概率,较小的信号参数估计平均误差,其检测精度更高,鲁棒性、实用性、通用性更强。
基于轮廓匹配的夜晚环境下猫眼目标识别方法
孙思宇, 丁红昌, 曹国华
2023, 35: 069002.   doi: 10.11884/HPLPB202335.220384
[摘要](100) [HTML全文](34) [PDF 1454KB](12)
摘要:
为了解决“猫眼”目标在夜晚环境下难识别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归一化中心矩的轮廓匹配“猫眼”目标识别方法。首先利用中值滤波对图像进行去噪,采用固定阈值分割完成了对图像的分割,使得“猫眼”目标与部分背景分离,使用Roberts边缘检测提取出了所有物体的边缘,最后采取了基于归一化中心矩的轮廓匹配算法,该算法不受平移和放缩的影响,提取出了图像中的所有圆形目标,并利用面积判别识别了真实目标,对识别出的目标绘制最小外接圆,利用圆心坐标对其定位。通过对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猫眼”图像进行实验与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通过目标识别评价指标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全局准确率可达92.1%,可以在夜晚环境不同光照强度下成功地对“猫眼”目标进行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