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嘉锡, 伍俊英, 杨利军, 李姚江, 吴姣姣, 鲁建英, 陈朗.
单脉冲飞秒激光烧蚀炸药过程的热效应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0, 32(7): 071007-1-071007-9.
doi: 10.11884/HPLPB202032.200061
|
[2] |
王学德, 李一鸣, 聂祥樊, 贾文铜, 田乐, 李翔.
微激光冲击DZ17G合金的表面完整性影响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7, 29(08): 089001-.
doi: 10.11884/HPLPB201729.160550
|
[3] |
姜学东, 王彧, 陈纪然, 王昕, 王超.
热阻塞效应对激光辐照靶材烧蚀过程的影响分析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7, 29(12): 129001-.
doi: 10.11884/HPLPB201729.170145
|
[4] |
沈双晏, 金星, 李倩.
空间碎片典型材料激光烧蚀反喷羽流实验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5, 27(05): 051014-.
doi: 10.11884/HPLPB201527.051014
|
[5] |
彭丽勇, 唐鹏, 林家新, 郭亮, 张庆茂.
飞秒激光烧蚀0Cr18Ni9不锈钢精度的影响因素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4, 26(08): 081016-.
doi: 10.11884/HPLPB201426.081016
|
[6] |
李静, 郑轶, 罗晋, 陈松林, 关振威, 梁璐.
航空复合涂层材料的激光烧蚀效应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4, 26(02): 029003-.
doi: 10.3788/HPLPB201426.029003
|
[7] |
陈敏孙, 江厚满, 焦路光, 李君神, 刘泽金.
切向气流作用下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激光辐照效应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 25(05): 1075-1080.
doi: 10.3788/HPLPB20132505.1075
|
[8] |
常浩, 金星, 文明, 叶继飞, 李南雷.
激光烧蚀冲量耦合系数解析计算模型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 25(05): 1110-1114.
doi: 10.3788/HPLPB20132505.1110
|
[9] |
刘院省, 刘世炳, 陈涛.
激光诱导铜等离子体中激发态4d′4F9/2的瞬态特性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11): 0- .
|
[10] |
袁春华, 李晓红, 唐多昌, 杨宏道.
纳秒激光脉冲诱导硅表面微结构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02): 0- .
|
[11] |
王世俊, 王英龙, 丁学成, 梁伟华, 邓泽超, 褚立志, 傅广生.
激光脉冲波形对烧蚀Si靶表面温度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0, 22(08): 0- .
|
[12] |
曾先才, 盛家田, 李蒙, 张利发, 高耀明, 李沄生, 冯庭桂.
CH薄膜非平衡辐射烧蚀的特性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4, 16(02): 0- .
|
[13] |
许琰, 赖东显, 冯庭桂, 蓝可.
辐射烧蚀铝箔数值模拟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1, 13(03): 0- .
|
[14] |
杨家敏, 丁耀南, 陈正林, 孙可煦, 王红斌, 王耀梅, 张文海, 郑志坚.
中低Z材料辐射烧蚀实验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0, 12(04): 0- .
|
[15] |
冯杰, 李三伟, 何海恩, 丁耀南, 成金秀.
0. 35 μm强激光对金平面靶烧穿厚度的测量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8, 10(01): 0- .
|
[16] |
叶文华, 张维岩, 陈光南.
激光烧蚀瑞利-泰勒不稳定性模拟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8, 10(03): 0- .
|
[17] |
丁耀南, 杨家敏, 郑志坚, 易荣清, 成金秀, 何海恩, 黄天暄, 孙可煦, 李楠, 王耀梅, 崔延莉, 胡昕, 陈久森, 温天舒, 于艳宁, 温树槐, 赵永宽.
软X光辐射烧蚀实验方法研究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7, 09(01): 0- .
|
[18] |
朱文辉, 李志勇, 周光泉, 刘朝晖.
约束靶面黑漆涂层对激光冲击波的影响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7, 09(03): 0- .
|
[19] |
李三伟, 冯杰, 王耀梅, 于燕宁.
Al和C8H8的激光烧蚀深度测量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7, 09(01): 0- .
|
[20] |
冯杰, 李三伟, 丁永坤, 温树槐, 何海恩, 丁耀南, 成金秀, 王大海, 郑志坚.
碳氢靶强激光烧蚀特性
. 强激光与粒子束,
1997, 09(04): 0- .
|